第1168章 狗急跳墙(1 / 2)

大官人 三戒大师 1749 字 2个月前

武将们离开后,皇帝又连夜将文官首领们找到宫中,对他们‘晓以大义’、‘动之以情’,终于勉强说服他们结束罢朝,回来上班。

其实文官首领中,也有不少人十分困惑,为什么折腾这么大动静,就换了这么个既不响也不臭的蔫儿屁回来?这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吗?但他们现在,已经唯杨士奇马首是瞻,见杨士奇接受,也就没人反对。

等文官们都退出去,皇帝单独留下杨士奇,将之前召见勋贵们的经过讲了一遍,杨士奇听了皱眉道:“皇上应该一上来先提个苛刻的要求,跟他们争执不下后再做让步才妥当。”他看看朱高炽道:“一上来就这么说,很可能会引起张辅他们的警觉。”

“确实,是朕的不是……”朱高炽懊丧的拍着额头道:“会不会坏了咱们的大事?”

“这倒无妨,咱们这是阳谋,只要皇上能顶住压力,张辅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杨士奇沉声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朱高炽松了口气。

第二天,京城各家勋贵府上,都收到了一份传票,内容大体是‘你涉嫌参与长陵行凶事件,三法司和锦衣卫、五军都督府将共同会审此案,在被传唤之前,不得离开京城,不得到军中当差,不得上朝参政,一切等证明清白后才能照旧。’

但凡那日在长陵现场的勋贵,除了柳升之外,全都收到了传票。不过谁也没当回事儿,勋贵们大都是惹是生非的主,官府的传票不知收到过多少,这种连个具体日期、具体对象都没有的玩意儿,谁会放在眼里?

张辅却怒不可遏,他和朱勇等人也都收到了传票,五军都督中的四位都成了嫌疑人,自然不可能再参与问案。只剩下一个柳升,自然就成了唯一的代表,却还不是自己人。

张辅等人以为这就是皇帝和文官们的杀手锏,一番商议后决定用拒绝过堂来抗议,莫非官府的官差还敢冲进公侯伯府里拿人不成?

这其实是杨士奇亡羊补牢的小手段,略施小计就把勋贵们骗的闭门不出,结果两天后的早朝,清一色只有文官参加,勋贵们通通缺席。在张辅等人看来,这也是他们对皇帝的一种示威了……

真要玩起阴谋诡计,张辅这些二把刀,哪里是杨士奇的对手?都到这时候,他们还被蒙的死死的,不知道对手真正的图谋是什么!

要是知道的话,打死他们也不会缺席今日的朝会。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他们今天来了,也会被守门的官兵拦下,按照惯例,没有证明清白之前,是不能上朝的……

结果,朝会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过了一系列简化朝议流程、减少朝议次数、强化内阁地位的决议,并当朝明旨颁布,完成了政权从外朝转向内廷的基本程序。

换言之,这次朝会之后,中央地方的军政大事,都要先向内阁报告,内阁草拟意见后再秉呈皇帝,如有必要,皇帝会召集内阁,会同相关大臣讨论,最后做出决策。然后便交付各部各地各衙,遵照执行,不得有误。

这样一来,朝会的议政作用就消失了,只剩下象征性的礼仪作用,也就没有必要那么勤了,每月朔望,各举行一次,有那么个意思就成。

这可以说是本朝开国以来,太祖皇帝废宰相、罢中书之后,动作最大、意义最深的一次制度改革,直接将六部、各省置于内阁领导之下,从此以后,六部尚书、都御史都是内阁大学士的下级,而内阁大学士也将成为真正的百官之师、文官领袖!

而且,政权从外朝移到内廷,大大减少了参政议政的人数,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将勋贵们排除在政权之外。从此以后,大事小情,皇帝都不用跟他们商量,甚至连知会他们都没有必要。只有特别大的事情,才需要在每月两次的朝会上提一下,但也只是通报一下,处理结果而已。勋贵们再怎么说,也不会改变什么。

对于这个改革方案,六部尚书、都御史们其实挺不是滋味儿的,毕竟他们原先才是文官的首领,眼下却要拱手相让。但杨士奇已经把他们全都镇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领袖文官的时候,文官集团内部山头林立、群龙无首,在抱成一团的勋贵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眼下,朝廷和文官集团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要做出改变了。再加上杨士奇有皇帝不遗余力的支持,蹇义等人终究是同意了这个方案……

下朝后,消息很快传到张辅等人耳中,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很快反应过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针对勋贵的夺权行动!

英国公暴跳如雷,再也顾不上掩饰,马上将朱瞻基、朱勇、徐景昌、王通等人请到自己府上,与太孙同来的还有个他意想不到之人——兵部尚书胡灐。

胡灐是朱棣最信任的臣子,被先帝选定为太孙殿下的保护人,但朱瞻基如今尚且被打压,他也只能乖乖靠边站。新君登基后,念其旧日功劳,给了他个兵部尚书的虚衔,胡灐也很识趣,一直深居简出,从不搅风搅雨,惹人厌烦。此刻居然也冒险来到英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