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珠联璧合(1 / 2)

国策 闪烁 2818 字 21天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的路卜,李存勋给刘晓宾打了电话。让他亲自去请潦骡双卜将。

如果说李存勋能够把蔺慕华与康晓霆当成朋友的话。那么裴承毅就只算得上是李存勋的同事,连战友都算不上。

每次想到裴承毅,李存勋就不得不心生感叹,确实是时势造英雄。

可以说,裴承毅是共和**事史上最神奇的将军。作为一名从未上过战场的军人,裴承毅能在昭岁的时候成为共和国陆军上将,让人非常难以置信。只是,与他的辉煌成就比成果根本算不上什么。要知道,在他年仅强岁,还是陆军上校的时候。就指挥共和**队打赢了半岛战争,狠狠教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手 年之后,裴承毅再次指挥共和**队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的地区战争,取得了令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傲人战绩。对任何一名军人来说,其中任何一次胜利,都足以使其彪炳史册。即便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个将军取得过如此辉煌的成就。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裴承毅有机会指挥共和**队打赢第三次大规模地区性战争,共和国很有可能为他打破惯例,使他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第十一个元帅。

裴承毅有没有机会当上元帅,李存勋并不关心。

站在军情局长的位置上,李存勋最关心的是裴承毅会不会脱掉军装。换句话说。裴承毅会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的著名将领那样,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军事成就之后,到政界大干一番。要知道,按照王元庆的政治改革方向走下去,军人从政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可能性越来越大。以裴承毅的军事成就、以及由此获得的民意支持,只要他肯脱下军装,很有可能在打手 阵、或者力年之后成为共和国的位军人出身的国家元。

毫无疑问,裴承毅肯定有这样的本钱。

年龄上,仅有巧岁的裴承毅不但可以等上旧年、刃年,就算刃年之后,也只有乃岁。对政治家来说,只要身体足够健康,乃岁不算高龄。要知道,拉开共和国改革序幕的元是在刀岁的时候才上台的。历史上。也不缺乏刃多岁的国家元。

放眼西方世界,比如在美国,也不缺少力多岁的总统。就健康问题而言,裴承毅作为军人,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别的不说,彭茂邦已经田多岁了,不但比纪佑国与赵润东健康得多,甚至比很多的来岁的官员还要健康。

除了年龄与身体本钱之外,裴承毅的政治本钱也不差。

声望方面,如果单论影响力,恐怕除了王元庆,没人能的比得上裴承毅。半岛战争期间,因为赵润东、王元庆、彭茂邦、项铤辉等人的影响,在前线默默奉献的裴承毅还没有引起民众的广泛重视。印度战争,裴承毅站到了舞台的最前沿,也让全国民众了解了这个“少年将军。”很多人还翻出了“陈年旧账”大肆宣扬当年指挥共和**队歼灭竹美军陆战师的就是裴承毅。

可以说,裴承毅在号召力上只差一点,那就是已经结婚成家。

据李存勋了解,如果裴承毅仍然是单身汉,不但全国的青少年会把他当作偶像,恐怕所有未嫁少女都会把他当成梦想中的白马王子吧。不管裴承毅的长相有多普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那样的铁血军人肯定是怀春少女的梦中情人。

当然,在以旧后为主的一代眼里,有没有结婚根本不是问题。共和国的离婚率连年攀升,有结婚就有离婚,结了婚不等于一辈子就吊死在一棵树上,更不等于其他人没有了插足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裴承毅绝对不缺乏来自民间的支持。

相对而言,在裴承毅的政治资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其越了普通军人、甚至可以说是过了军人应该有的政治头脑。

半岛战争期间,李存勋就开始关注裴承毅。

虽然当时的表现还不是很突出,但是裴承毅的很多指挥策略与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与王元庆的政治主张不谋而合,比如加快南下度、强攻汉城、迅扫荡半岛南部地区等,均与王元庆“打到底”的主张完全一致。换个角度看,李存勋不得不相信,当时还是上校军官的裴承毅就能摸清上层的意思,尽量按照上面的想法指挥作战行动。或者说,正是裴承毅指挥的作战行动,让王元庆坚定了“打到底”的想法。

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头脑。

彭茂邦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裴承毅并没得到重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直在打酱油。直到项铤辉担任总参谋长,裴承毅才得到重用,成为项铤辉培养出来的“五虎将。中的头号大将另外四个是凌云霄、李东石、林啸雷与华剑锋。截然不同的待遇,跟彭茂邦与项铤辉的用人观念有很大笑系。作为传统型军事统帅,彰茂邦一直认为军人不应该有过分明确的政治主张,从而刻意打压某些有政治头脑的军人。选拜删化辉为接班人。就是彭茂邦众观念的直接体现,因为哑伊财确实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的军人。

虽然项铤辉的思想也比较传统,但是在军人是否应该具备政治头脑的问题上,他与彭茂邦的观念并不一样。在李存勋看来,项铤辉从不主张军人参与政治,但是并不反对军人应该具备政治头脑,毕竟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斗争,如果不懂政治,也就无法打好战争、打赢战争。所谓物极必反,项铤辉缺乏政治头脑,自然需要一个有这方面才华的助手,也就给了裴承毅表演的机会,从而成就了裴承毅。

印度战争,既展现了裴承毅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又展露了他的政治天赋。

战争规划阶段,裴承毅提出“先东后西”的总体战略后,李存勋就知道,裴承毅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政治而战争。正是看出了裴承毅的用意,所以李存勋成为了少数几个支持该战略的决策者之一。后来的事实证明,裴承毅确实在迎合元的胃口。说得不太客气,战前制订的战争计划不是用来实施的,而是让元做出战争决定。原因很简单,东线决战之后,战争计戈打手 被全盘推翻,接下来的打法才是裴承毅的原本用意。

仅此一点就能看出裴承毅的政治头脑。

换句话说,如果让项铤辉来制订战争计划”肯定会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先攻占新德里,再扫荡恒河流域,最后向南推进。暂且不说这样的打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毕竟战争已经结束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检验这套战略,仅从战前的氛围来看,王元庆就不会同意这样的战争计划,因为这很有可能使共和国陷入印度的战争泥潭,在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中耗尽全部国力。

当然,最难能可贵的是,裴承毅能把政治需求与军事需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印度战争初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裴承毅在进行战略冒险。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队无法在东线战场上迅取胜,肯定会陷入战争泥潭,就算能够打下新德里,也无法迅取得最终胜利。只要战争拖上一年半,共和国就将被迫承认输掉了战争。李存勋也有同样的观点,觉得裴承毅在拿共和国的未来赌大小。直到共和**队迅扫荡恒河平原,挥师西进攻占博帕尔,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完成战略切割,将战争进程从一年半缩短到半年,李存勋才不得不相信,裴承毅压根就没有进行战略冒险,战局一直在他的掌握之中,并且最终按照他的想法取得了胜利。

回过头来看,也许会觉得裴承毅在印度战场上的表现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甚至会让人觉得,整个过程都是顺其自然,谁去指挥的结果都相差不大,毕竟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摆在那里,印度没有半点胜算。但是以当时的情况看,谁能像裴承毅那样得心应手的指挥整场战争?即便退一万步来看,谁有能力看到整场战争的进程与结果?李存勋自叹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也怀疑过裴承毅的指挥策略。

有的时候,李存勋甚至觉得,裴承毅的军事才华是与生俱来的。

关键是,打赢一场战斗很有可能是运气,可是要打赢一场战争,绝对不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