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海洋与陆地的交融(1 / 2)

农业中华 郁榕 1553 字 19天前

“光学扫描系统不仅仅是出版社使用。=最早是植物所提出要建立这一套系统。计算机所的显示研究所研制了一种微型眼镜型显示器和光学摄像、扫描和辨识系统。最初主要是用于被植物所低年级学生在野外学习和辨识植物用的,拥有植物数据库检索功能。”

研究员给张春展示的是一个与头盔结合的可收放眼镜显示器。

“这里面显示精度已经非常高,这款是学生野外型号,医学院已经禁止了在头盔上安装过多的电子设备,包括无线电设备。所以只有一个装有植物信息的储存器和一个微型处理器。它通过这个微型高清摄像机对植物进行跟踪拍摄,通过图形辨识系统进行检索。目前只有这个功能,是单纯的中小学生学习用品。”

因为型号对张春来说小了,对于妞妞来说大了,所以大家都无法使用。但是能够在眼镜上看到有一些微弱的光滑动,出现的是图形和文字简洁。显示光非常微弱,如果不注意根本无法察觉。

“虽然看起来光线很弱,但是因为距离眼睛很近,所以佩戴者看得十分清晰。同时对眼睛的影响也非常大。这里有一个可调亮度和对比度的按钮,不过这个设计被医学院都否定了,他们认为不能让人太专注于自己觉得舒服的视觉范围,这不但不会给人帮助,反而会把人的视力局限在狭小范围,引起局部视力疲劳。最后导致视力衰退。近视或者远视的原因可能都是因此而来。医学院认为光线应该以不影响视觉疲劳为标准。同时认为这种设备只能在小学生中使用,因为植物的属性,除了形状。还有香气、味道、触觉上的辨识,了解植物的属性必须亲自去接触和品尝。同样的植物,因为环境不同,有些有药效,有些没有药效,有些参杂其它药效。这不是哪一本书上就能够写清楚的,需要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这种辨识能力。信书不如无书。”

“是的。医学院是对的。”张春肯定了医学院的说法。“不过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知识总是伴随着我们观察的事物。对与学习的初期,这还是非常有用处。对于阅读典籍来说,似乎也不错。只是不能对这东西太过依赖。在野外,人的判断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因为信书而导致没有去仔细观察和判断。这将是致命的错误”。

张春犹豫了一下说:“世界上也许还有另外一种论调,那就是,只留下前人观察到的,熟悉的事物,毁灭掉一切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以保证自己的所谓权威性。不是让自然进行进化和演变,而是想办法让世界变得简单化和可控。认为不可知的就不存在。但是事实上。这不可能。事物不管你可不可知,它都存在。这在西方学术界的强暴和自以为是。一神论,十字军东征等等均是基于这种思想。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了解,世界是客观存在,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一定的东西。书上说的永远不能与真实世界相比。传承重要,但是发扬光大更加重要。”

妞妞不喜欢这个东西。就是后来专门为她做了一个也不喜欢,她觉得好像是在自己的视觉外面强加了一个东西,而且那些检索出来的文字介绍有误导自己的嫌疑。

妞妞的表达能力已经很好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就好像对自己的袖珍身材和渐渐浑圆的身体一样。一般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到了知道爱美的时候了,妞妞看起来年纪小,但是心理年龄可不小。

海上不比陆地上锻炼容易,而因为安全原因,张春夫妇总是限制妞妞游泳的范围和深度。几次都是一家偷偷下水。这种游泳的运动量也不会太大。所以妞妞对这种生活提出抗议了,说海上不好玩。

船队远远地看着吕宋岛因为战乱而冒着一股股黑烟的土地一滑而过,几乎是紧跟着风暴到达了高雄。台风继续入侵浙江,而张春是在连云港上岸。和很多船员一样,准备享受一下假期。

台风还是在晚上的时候影响到了连云港。连云港下起了大雨。海上风浪变大,海岸的丛林被风暴摧残得零落不堪。

但是就像张春预计的一样,海洋空气中的微生物,包括风暴卷入空中的一些藻类,浮游生物等等上岸,并被传送到了内地很远的地方。这些生物大多数会很快死亡,但是可以肯定会有部分活下来。

最明显的就是浅海动植物随着风浪被留在丛林和湿地之中。

这给沿海一些居民带来了赶海的机会,台风过去后,张春夫妇跟着一些居民跑到沿海丛林湿地去捡各种海洋中特有的物产。张春发现以前因为潮起潮落而空白一片的沙滩,现在并不是空白一片,而是长满了一些植物和藻类。一些海草直接长到岸上来了。人们并没有清除它们,因为很多鱼虾,海螺海星等等动物会因此被留在海滩上。海滩上捕食这些动植物的可不仅只有人类,一些海龟,陆地上的狼,狐狸,甚至杂食性的野猪、獾类动物也在海滩上翻腾。以至于潮水有时候并不能掩盖这些动物翻腾沙地的痕迹。红树林中的一些树种直接延伸到了海里。这些树种就算涨潮被海水完全淹没也不会窒息死去。